在家鄉(xiāng)人的食譜里,面條是當仁不讓的主角。對于“80后”來說,經歷了不同階段的社會發(fā)展期,從過去“吃飽吃好”到現在“吃出健康”,對面食的喜愛情有獨鐘,而面食自身也在發(fā)生著變化,適應著當下人們挑剔的味蕾。
已經記不清多少次因為吃面這件小事,和孩子鬧別扭了。周末閑暇時間,孩子主動提出去鄉(xiāng)下外婆家?赡苁且驗槌抢镒〉锰,孩子對鄉(xiāng)下總是格外好奇,一路上有說有笑,直到我的叮囑止住了他的玩鬧。“記住哦,到了外婆家要禮貌,吃飯不要挑食……”孩子對于我的提示絲毫不感興趣。
大概20分鐘車程,就到了老家。老家院子挨著川道土塬,門口路面較陡,過去沒有水泥路,下雨天常常雨水裹挾著泥土,順勢匯集聚合、形成急流,在巷道中間沖出不深不淺的溝槽,導致通行不便,以前收麥子、下田勞作,這條路總是平添不少麻煩。巷道兩旁的人家,常常在雨后互相幫襯著進行平整,直到前些年鋪上水泥路,出行難題才徹底得以解決。我總是想把更多這樣的經歷和孩子分享,以便他能了解過去,并珍惜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。
“外婆,咱中午吃面。”一下車還沒等我張口,孩子已經搶先一步,開始熟絡起來。天然氣灶、電暖器、電冰箱……每次來到外婆家,他總是感覺一切都是那么新鮮。母親立即忙活起來,清理著已經準備好的蔬菜。對于我來說,當看到母親熟練切著各種菜品時,確實有些羨慕。以前總想著,等長大了一定要好好做一頓飯給母親吃,遺憾的是這些年一直忙里忙外,陪伴母親的時間越來越少,只能每次假期時在老家做短暫停留,難得專心研究做面這門手藝活。
老家的和面盆是比較大的老式瓷盆,購買年份已無從記起,伴隨著雜糧面、白面的交替,它依舊耐用如新,見證著這個家的酸甜苦辣。做面的過程不復雜,但要做好確實不容易,尤其是今天要做的扯面。我格外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,目不轉睛地看著母親的每一個動作。她按照人數的多少盛好對應比例的面粉后,往盆里緩慢加入適量清水,邊倒水邊用手拌勻,直到面粉成絮狀。“如果水過少和面則費勁,水過多則容易粘手。”母親提醒道。等到絮狀的面粉匯成團,用力搓壓光滑,面的筋道完全展現在揉面的韻律節(jié)奏中。這樣的面抹上點油,經過近半小時的封閉發(fā)酵,整個面團完全揣了開來,搟面杖迅速跟上,面的薄厚掌握得恰到好處。等到再次醒面完成后,就可以把面扯成長短均一的長條。她邊比劃邊說道,“只有這樣,做出來的面下到鍋里才容易煮開,吃起來才更有嚼勁。”而家里的天然氣灶火,正好滿足了煮面火候的控制,煮出的面不軟不硬、筋道光溜。一會兒工夫,熱騰騰的面便端上了桌。配上剛剛炒好的下飯菜,味道讓人贊不絕口。
在繁忙地工作之余,能吃到這樣的面,的確是種享受。回味著醇厚的,感受著濃濃的親情,我的心為之悸動。
()
|
陜公網安備 6105810200014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