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 藝術園地 感悟

傳承西遷精神

2020-07-24 00:00    來源:綜合服務公司    作者:張藝娜

        1956年,數(shù)千名交通大學師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,告別繁華的大上海,斗志昂揚地投身于祖國西部建設,當時西安學校周邊是一片荒野,半夜甚至能聽到狼嚎。有一句順口溜形容當時的情形:電話不靈,電燈不明,道路不平……雖然條件艱苦,但是大家依舊精神飽滿,干勁十足。

        中國“電機之父”鐘兆琳先生,遷校時年已57歲,身患多種慢性病,而且妻子也癱瘓在床,但是他毅然決然,安頓好夫人后,自己孤身一人前往西安;陳學俊教授將自己位于上海國際飯店后面的房子,無償上交給上海市房管部門,攜帶家人來到西安;80歲高齡的沈尚賢教授堅持和大家一起擠面包車,餓了就在教工食堂吃便飯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……他們中有著名的教育家、教授、講師、助教、管理職員、技術員、炊事員、理發(fā)師、花工等后勤服務人員,甚至包括醬菜廠、煤球廠的工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西遷精神”是在1956年交通大學由上海遷往西安的過程中,生發(fā)出來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。熱血青春,永不凋零,這些西遷背后的故事跨越時空,至今依然讓人熱血沸騰。雖然歲月變遷,西遷已過60余年,但是西遷之精神已被鐫刻在民族史的壯麗詩篇中。“胸懷大局、無私奉獻、弘揚傳統(tǒng)、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”,老一輩交大人放棄優(yōu)越的物質,舍小家為大家,義無反顧投身西部,克服重重困難,為西部地區(qū)培養(yǎng)了大批優(yōu)秀人才,在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中實現(xiàn)了自身價值,用實際行動譜寫了“西遷精神”。正是他們的西遷,才改變了整個中國西部高等教育匱乏的面貌;正是在他們的不斷努力和奉獻下,才培養(yǎng)出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西遷精神”只是一個縮影,其實在我們祖國的角角落落有無數(shù)個同西遷人一樣的人,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著“西遷精神”。為開墾戍邊,百萬“知青”向人跡罕見的東北荒原進發(fā);為研發(fā)“兩彈一星”,一大批科技精英扎根于茫茫戈壁;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,許多黨員干部舍小我,為大我,沖鋒在前,成為了義無反顧的最美逆行者;無數(shù)志愿者哪里需要就奔赴在需要幫助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 讓我們以西遷教授為榜樣,以“西遷精神”為指引,肩負新時代的使命,不忘初心、奮勇向前,努力讓青春綻放絢麗之花!

-->
  • OA系統(tǒng)
  • 企業(yè)郵局
用戶名:
密 碼:
友情鏈接:
網(wǎng)站首頁 | 公司簡介 | 建言獻策 | 企業(yè)郵局 | 聯(lián)系我們
行政管理部:0913-5182286 黨群工作部:0913-5182082 品牌營銷部:0913-5182135
  
版權所有 陜西龍門鋼鐵有限責任公司 © 2024 陜ICP備05004228號
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5810200014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