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朋友一生一起走”——人本是獨立的個體,但生活在世,卻因為普天之下有“朋友”的存在,讓自己不再孤獨。有人說“親情總讓我們歉疚,愛情總讓我們迷亂,三者之中,友情最輕,但卻因為它的輕,最讓我們舒服。”——朋友不同于戀人,不必要過分占有,不需要時刻保持聯(lián)系,朋友不像親戚,可以有話直說,可以心照不宣,朋友之間的相處,便是最舒服的存在。但這一份“輕”卻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之上。
最好的友情佳話,在五百余年前就已被書寫。他們,一個是居廟堂之高的畫壇領(lǐng)袖,朝廷之中舉重若輕的忠心臣子;一個是處江湖之遠(yuǎn),在山林中悠然自得的逍遙居士——董其昌與陳繼儒,有著截然不同的地位、截然不同的人生態(tài)度,卻成就了“鐘鼎山林,并峙人間”的傳奇。
他們的起點原本相同,生于江南,飽讀詩書,抱著鴻飛天下之志,“治國平天下”之意,陳繼儒與董其昌結(jié)伴共赴科舉,然而連續(xù)三次,兩人雙雙名落孫山。陳繼儒心有戚戚,決定不再心向仕途,愿歸隱山林,用余生品味“采菊東南下,悠然見南山”的豁然;而董其昌則選擇屢戰(zhàn)屢敗,屢敗屢戰(zhàn),揮手告別好友,繼續(xù)在寒窗里尋覓希望。
那一年,年輕的他們選擇了互相尊重。面對首先在仕途上“叛離”自己的“逃兵”陳繼儒,董其昌非但不生氣,還用心數(shù)日,做一幅《山居圖》為好友送行,多年以后,當(dāng)成功“殺出重圍”,金榜題名,董其昌還在回憶錄中夸當(dāng)年的“逃兵”陳繼儒“性敏心通,博學(xué)而多識”。而面對身份不同以往的朝廷重臣,陳繼儒也選擇尊重,沒有冷言冷語,沒有對朋友飛黃騰達(dá)的嫉妒,從一開始選擇獨立的陳繼儒,沉醉于自己獨有的快樂,也為好友創(chuàng)造著快樂——當(dāng)董其昌重病在家,陳繼儒不遠(yuǎn)千里前來看望,兩人對坐在夾室,兩盞淡茶,幾卷書畫,相視而笑,縱然無需多言,心靈早已相通。
行至杖朝之年,兩個白發(fā)蒼蒼的老人,居然還攜手相邀,去登頂天馬山熏塔游玩,“吃到老,玩到老”成為兩人得以“永遠(yuǎn)不老”的秘密。
陳繼儒在為董其昌親自題寫的祭文中提到,兩人“少而執(zhí)手,長而隨肩,涵蓋相合,磁石相連,八十余載,毫無間言。”作為人生知己,他們成為對方在世界上的“另一個自己”,他替他完成著曾經(jīng)的仕途夢,他替他保留著人生的桃花源,是儒家的入世、也是道家的出世,融合在他們身上“磁石相連”,而能夠活到白發(fā)蒼蒼,依然“毫無間言”,一同賞花、看畫、聽風(fēng)、作詩,人生異轍,藝事相連,他們的“磁石相連”,不是身份、居所、時光可以輕易改變。
這便是最好的友情,不用時時刻刻的羈絆,不需志同道合的誓言,而是基于互相尊重,能夠心意相通,能夠心意相容,能夠“兄不我迂,我不兄膻”,讓鐘鼎與山林,并峙人間,遙相呼應(yīng)。
()
|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58102000140號